气力输送发展史
粉体物料的气力输送技术,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
早在1810年,Medhurst就提出了邮件气力输送的方案;
1818年,有人用蒸气喷射泵来输送液体;
1824年,Vallance最称建立了气力输送的实验装置;
1853年,Clark首选研制了直径38.1mm,长205.74m的气力输送系统;
1861年,Rammell在宽7.62m、高8.382m、长413m的管道里,建成了轨距0.5581m的筒车气力输送系统;
1866年,有输送棉花和砂子等固体的例子;
1891年,英国的多克哈姆经过艰苦的改造工作,从根本上改造了原来的装置,成功地制造出了负压式气力输送装置,广泛用于港口等处。当时这种气力输送装置在粮食输入国,如英国、荷兰和德国应用相当普及。
1924年德国的Gasterstadt对小麦做了气力输送实验,发表了许多实验和理论的研究结果。之后,丹麦赛克公司的弗勒克骚式运输机及美国福勒公司螺旋泵(昆尼翁泵)等正压输送装置相继发明成功,这标志着高压空气输送理论趋于完善。
转而,我国的气力输送技术的研讨开始较晚,80时代,在中科院化冶所郭慕孙院士的倡议下,我国设立了“中国颗粒学会”。中科院化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运学校、山东建筑材料学校等单位在散料颗粒学及气力输送技术方面作出了一些研究。
1978年,中国科学院化治所 李大钟,就铅直气力输送压强降计算办法施行了深化地研讨。1980年,华东化工学校的杨伦对电子脉冲气刀式栓流密相气力输送施行了研讨。1987年,樊建人,岑可法等在单元内颗粒源板型的基础上,提出了脉动频谱随机轨道板型,该板型认为合适而使用湍流双边称板型求解恨相湍流速度场,并用随机的傅立叶级数来摹拟气流的脉动速度,但该板型需求给出三度空间中颗粒场的周密信息。1988年陈越南、杨晓清对SIMPLE办法作了推广,提出了一种求解二维湍流稀相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字办法。
1992年,陆厚根和马魁用两个式样指数,来表征粉煤灰颗粒形貌。1990年上海海运学校的余达银等对气力输送施行的优化预设,1992年,余洲生又对长距离水准输送施行了有好处的研究讨论。
1996年,清华大学的魏飞、陈卫、金涌、俞芷青就气固并行系统中弥漫颗粒混合行径施行了系统的研讨。应用磷光颗粒示踪技术,研讨了气固并行系统中弥漫颗粒的轴、径向混合行径,给出了在实验条件下气固并流上并行系统弥漫颗粒的轴、径向Peclet数的关涉式。
1996年,北京科学技术大学的洪江、沈颐生等就低气速高混合比水准气力输送临界速度施行了较深化地研讨。1998年,陈利东、沈颐生、仓大强又对浓相气力输送的流型及牢稳性分辨断定施行了实验研讨,提出了一种检验测定流型牢稳性的办法。
1999年,西北工大的魏进家等,气力输送利用两相湍流KET板型对900弯管内气固两相湍流流动施行了数字摹拟,获得了弯管内两相流动气力输送的一点规律。
从19世纪中叶第一台气力输送设备问世以来,气力输送技术在世界各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应用。一百多年来,输送对象红早期的谷物、面粉和信件迅速扩展到水泥、砂浆、化工原料、煤粉和粉煤灰等物料,应用范围遍及粮食、建材、化工、冶金、电力、矿山、铸造等领域。除部分粘附性很强的物料外,几乎所有的粉料状物料都可以采用气力输送方式进行输送,而且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不断提高。
气力输送设备便逐渐普及于生产的各个方面,早期的气力输送均采用稀相输送。稀相输送存在能耗高、压损大的缺点。为克服传统稀相输送的缺点,满足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许多国家现在正致力于发展高料气比的密相气力输送技术,连续、稳定供料设备的开发成了把这一技术应用于实践的关键。
现如今,气力输送系统已经在不断发展中走向了成熟,
气力输送系统是将粉粒状物料输送到管道中的一种方式,即输送一定量的压力和一定流速的输送设备来输送粒状物料。空气活动常被称为风。因此,气力输送也被称为风力输送和气流输送。
从流体力学的观点来看,流体介质是单相的,被称为单相流。例如,两种混合介质,如液体和气体单相流动,被称为两相流,如气固两相流和气液两相流。在气力输送管道中,混合介质是空气和粉末材料,这是由气固两相流引起的。气力输送理论主要是气固两相流的基本规律。
气力输送系统的应用给我们是生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改变,希望该设备能够不断的更新技术,发挥更多的潜能。